平民慈善家王华文
他,出生于贫农家庭,成长于单亲家庭。他在工地上背过水泥、拉过砖块、刨过沙子,也曾日夜跨国做买卖:白天在越南卖货,晚上在广西进货。吃“百家饭”长大的他,自强、乐观,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比别人更懂得饮水思源。
他,是一个退伍军人,在部队里获得过“优秀标兵”,立过三等功。即便事务繁忙,每年回两趟部队是他的“任务”,因为部队里的淳朴感情让他一生留恋。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刻开始,他就立志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心、懂得感恩他人、回馈社会的人。
他,不是丽水人,但他的爱心事业却与丽水息息相关: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他资助金额已达10多万元;他说自己不需要什么回报,如果可以,他只希望丽水人民能把他当成丽水的一份子。
他就是丽水市欧亿轴承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华文。
陈炜芬/文
缺失母爱,他有一个辛酸童年
1975年,王华文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桠溪镇湾里村,这里群山环抱、民风淳朴。唯一的缺憾是,他没有母亲的呵护,因为母亲的弃离,让他的童年缺失了母爱的色彩。
事实上,王华文父亲和母亲的婚姻是封建礼教酿造的典型悲剧。母亲12岁那年就被过继到父亲家里当童养媳,之后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父亲的妻子,并生下两个孩子,一个是王华文,一个是他的姐姐。好景不长,他们的婚姻弊端就开始暴露出来:因为两人没有共同语言,在王华文3岁那年,母亲抛下两个孩子,悄无声息地走了。
之后,父亲开始疯狂地在各地寻找母亲,可这犹如大海捞针。年幼的他对母亲那份执着的思念和依赖在心里不断地滋长。每次看见父亲失落而归的神情时,就是他的期待被宣告破灭的残酷时刻。
两年后,母亲奇迹般地回来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但仅仅过了一年,母亲再度离家出走。这一走,母亲走出了江苏,来到了安徽。当父亲再次找到母亲的时候,她已经嫁给当地的一名男子,并且生有一女。父亲千里迢迢寻找妻子,到头来竟是如此残酷的事实,他显然无法接受。于是,气急败坏的他一纸诉状,将妻子以“重婚罪”告上了法庭。法庭上,当法官询问王华文姐弟俩选择跟谁时,两人异口同声、毫不犹豫选择了父亲。
从母亲被宣判入狱劳改时,父母的婚姻真正宣告失败。那一年,王华文8岁。在母亲劳改期间,父亲曾前后三次带着他去看望母亲。他记得,每次父亲总是苦口婆心地劝说母亲“出来后”回家,而母亲总是转头,一口回绝:“既然我走出了那个村子,就不会再回去!”王华文什么也没说,眼神茫然地看着铁窗里的这个女人。那一刻,他只发现这个母亲有些“特别”,因为这个母亲宁愿入狱也不要自己的孩子,他不喜欢这个母亲。
在母亲劳改一年半后的一天,父亲带着他和姐姐早早地来到劳改所大门口。这一天,他的母亲要出狱了。那时候的王华文不明白,父亲为何再三探望这个抛夫弃子的女子。到后来,他才知道父亲的苦心:不为别的,只为那份已成“过去式的亲情”。
后来发生的事情有点戏剧化,仿佛是注定似的,母亲竟然又嫁回了村里,只不过对象不是他父亲,而是在他家对门的一个汉子。此后,常常和母亲碰面的他总是绕道而过。
从无知到迷茫,从懂事到期盼,从失落到厌恶,他就在母亲带给他的种种感受中慢慢成长。10岁开始学会做饭,12岁下田干农活,15岁就被当作成年人进行劳作。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他在田里收割了一天稻谷,最后挑着两大箩筐的稻谷回家。由于体力透支,半夜里竟然吐血。惊慌失措的父亲不知如何是好,只是一个劲地抱着他,生怕他就这样离去。然而,在第二天,他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打工参军,人生阅历丰富多彩
16岁那年,他辍学了。随着当时的一股民工热潮,他扛着一袋大米先后到常州和南京两地打工。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他只能在工地上打杂:扛水泥,背砖头,拉沙车。吃饭的时候,每当他用长满水泡的手端起饭碗,都是一阵阵钻心的痛,用发抖的手握住筷子将饭一口口送到嘴里。一天下来,他累得浑身酸痛,躺在临时棚内的木板床上,伴着蚊子声入睡。
然而,王华文真正的人生转折点是在1992年11月。那年镇上组织征兵,收到消息的他连夜坐车从南京风尘仆仆地赶到征兵现场。在此之前,他已经写好一封上千字的信投递给征兵部队,信中热情洋溢地诉说了自己对部队生活的无限渴望与向往。就这样,当时还不满18周岁的他如愿参加了体检,成为最终入围的9人之一。由于征兵名额只有8人,于是,部队领导决定通过家访来决定最终的名额。事实上,直到家访的时候,父亲才知道他报名征兵并通过了体检,惊喜交加的父亲紧紧地抱住了他,在一旁的家访领导把这感人一幕看在了眼里。最后,他顺利通过家访,这意味着他的人生将从此改变。之后,他回到了南京的工地上,和工友们一起分享这个喜讯。当包工头知道这事后,当即给了他1500元的红包,他满含泪水,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钱。那张包裹着一沓人民币的红纸,鲜红鲜红的。
1992年12月的一天,湾里村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王华文将在这一天正式成为一名军人。镇上统一给8名新兵制作了8朵大红花,按照惯例,由他们各自的家属代表为他们佩戴。而王华文的家属是大他3岁的姐姐。他记得,当时姐姐一边哭,一边为他戴上大红花,后来,姐弟俩抱在一起,哭成一团。这个时候,躲在角落里的一个瘦小的中年妇女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这个妇女不是别人,正是王华文的母亲,可她不敢靠近,只是远远地伫立着。等到人群渐渐散去后,一个村民拉了下他的衣襟,递上一张百元大钞对他说:“这一百元钱是你母亲托我交给你的,她说,希望你叫她一声‘母亲’。”他先是一愣,接着推开那双拿着钞票的手,转过身,强忍着泪水,头也不回地大步离开。他知道此刻母亲正在看着他,只不过他对这个女人已没有儿时那种殷切的期待了。
同年12月末,王华文背上行囊,登上火车,拉开了军旅生涯的序幕。刚下火车的瞬间,当他望着福州连绵不绝的山峰时,他突然觉得有些茫然,却说不出是什么滋味,让他忐忑不安。到达部队后,他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之中,那份因绿色军装跌宕而起的激情再次涌上心头,仿佛全身上下都充满了力量,他成了部队里训练最刻苦的侦察兵之一。
在部队的强化训练阶段,是他体力消耗最大的时候,一日三餐已经不能满足他的体力需求。因此,趁着训练的休息间隙,他就跑到部队服务中心买一块5角钱的面包,然后迅速躲进厕所里偷偷吃完,生怕被教官看见受罚。
有一次,集团军开展海上大练兵,侦察科长罗汉新带着他和其他4名战士在海岛上打演习。在6人乘坐小艇返回部队营区的途中,海水突然涨潮,顿时海上风起云涌,这时,一个凶猛的海浪狠狠地打向他们。小艇经受不住巨浪的撞击,侧身翻倒,6人全部掉进海里。科长罗汉新不怎么通水性,在海里不断挣扎。王华文见状,马上奋力游向科长落水的位置。此时他们离海岸线只有200米的距离,不能通过潜水返回岸边,于是,他一手托着侧仰在海面的科长,一手极力划水,将科长安全送回到岸上。为此,他获得“优秀标兵”的称号,在1994年集团军侦察兵射击大比武中,他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因而又立下三等功。
一眨眼的时间,王华文在部队生活了4年。1996年11月,他迎来了退役的日子。他记得,那天风和日丽,当部队领导宣读到“王华文”三个字的时候,他兴奋极了,脸上难掩心头那份雀跃而起的喜悦之情。然而,当组织要求他卸下军帽、脱下军装的时候,他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泪水顿时夺眶而出,好像受了莫大的委屈,因为他本来有机会提拔去军校深造,可由于他只有初中文化而失去了这个机会。那晚,他同相伴4年的战友们相拥而泣,他知道,自己舍不得离开这里,哪怕人离开了,心还是会留在这里。那一刻,他让自己的泪水尽情地流淌,直到哭肿了双眼。
离开部队后,王华文选择留在福州发展,他来到当地的“丰泉环保集团”当起了业务员,为公司推销一种洗衣粉。
1999年,福州大地掀起一股狂热的“出国潮”,王华文那颗强烈的创业之心蠢蠢欲动。不久后,在泰国的朋友给他发了份邀请函,于是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国了,启程那天,他带上自己两年来存的3200元美金,外加一个皮箱,里面装着几天换洗的衣服,这就是他出国时所有的家当。事实上,他出国的第一站,并不是去泰国,而是来到了越南。
在越南朋友的接应和照顾下,他很快就做起了小买卖。在越南的生活可谓是三点一线:白天在越南卖杂货,晚上带上些越南小玩意,通过跨海大桥的关卡,回到广西;将越南货卖完后,再从广西带些特色的中国货品连夜赶回越南,为第二天的生意备足货品。等到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王华文辗转来到欧洲、苏联、亚美尼亚等地,开起了小餐馆。
他与轴承的结缘,缘于一次聚餐。在饭桌上,他认识了一个轴承企业的老板,恰巧这人正打算转行做其他的生意,于是有意将轴承行情介绍给王华文。于是,他去了轴承工厂实地考察。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关节轴承”,巨大的潜在商机让他心动不已,他当机立断,决定投资办厂。几个月后,一家轴承工厂在无锡诞生了,这便是王华文的第一家工厂。
他与丽水的结缘,是在东欧创业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个青田人,经他的介绍,来到了丽水。原先连丽水都未曾听说过的王华文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以后会在丽水扎根,成家立业。2006年,欧亿轴承制造有限公司在丽水诞生,从此以后,王华文的生意重心便转移到了丽水。
坚持慈善,爱心与脉搏同跳动
吃“百家饭”长大的王华文,自强、乐观、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比别人更懂得饮水思源,即使企业才刚刚起步,但他的爱心早已延伸到丽水的弱势群体中。他说:“爱心本该如此,爱心,就是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慈善是一种社会责任,而用爱心铸造出来的人格魅力所向披靡。”
“经历苦难,才感到幸福的可贵;失去母爱,才感到亲情的宝贵;遭遇失学,才感到知识的珍贵。”童年的清苦,让年仅15岁的他被迫辍学,失去了继续上高中的机会,对此他深有感触,这也是他多年如一日,坚持资助失学儿童和高考贫困学子的主要原因。也正因为经历了失学,更让王华文暗下决心:“知识改变命运,一旦自己有了条件,一定要让更多的失学学子重返校园。”
2007年,6月1日早上8时30分,王华文参加“告别1500大行动——千名贫困小学生大型助学”活动,这一次,王华文一次性资助了30多个失学儿童,而此时距公司成立还不到一周年的时间,企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2007年7月下旬,王华文的欧亿轴承制造有限公司和市民政局、丽水日报社共同组织了“关爱功臣活动”,为全市41位老战士送去米、油和羽绒被等慰问品,还为每个人免费订阅了2008年度的《处州晚报》。他不仅把慰问品送到了老战士身边,更把祝福和问候带到老战士的家里,每到一个功臣家里,他都向他们一一敬礼,他说这是军人之间最默契的语言。2008年2月,王华文当起了8岁孤儿龙龙的“干爸爸”,第一次就给他送去生活用品和2000元资助款。在经济上,他给予小龙龙帮助,在感情上给予温暖,直到一年后小龙龙被青田一华侨收养。2008年,丽水的蜜桔大丰收,然而,增产不增收的现实问题深深地刺痛了王华文的心。在莲都区太平乡柑桔合作社的联系下,王华文以高出市场价一倍的价格收购了12000斤“爱心桔”,并将爱心桔全部送给市区的400多名环卫工人,那几天,他送完东家送西家,最后,400多名环卫工人都收到了爱心桔,而他自己却一个也没留下。
2008年8月,在公司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王华文还是毫不犹豫地资助了云和高考贫困学子马周应。从首期的3000元助学款到现在,王华文一直在坚持。他说,慈善事业,贵在坚持,说得再好,不如做得更多。
去年春节的时候,马周应和父亲冒着寒风,骑上摩托车,带着猪脚和锦旗来到了王华文的办公室。一进门,父子俩就对着他一个劲地致谢。看着他们风尘仆仆的样子,王华文的内心泛起一阵阵的感动,他从未想过索取任何回报,他说,对于慈善事业,只要自己做了,心里就舒服,仅此而已。在父子俩离开前,王华文给了马周应2000元红包。
奉献爱心的人,自己也从中得到爱的回报。受资助的贫困学子常常给王华文写信汇报学习情况,他也乐于回信与他们交流。他说,这是他内心最快乐的事,他盼着他们成才,能够用善良之心、感恩之心去为人处世,成为真正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
“在我的心里,致力于慈善事业,可以说是发自内心的,自愿地想做这个慈善事业。在这方面,我既不求利也不求名,如果是求利求名就是交易,慈善就是慈善,不是交易。钱多钱少不是关键,你企业再大,再小,不管你捐款捐得多也好,捐得少也好,关键是慈善的一颗心,要有爱心。钱有价,情无价,唤起对社会的爱,让社会更美好!”短短的话语,恰恰反映出他内心最质朴最真实的想法。
王华文的朋友说,每次出来聚会,他总要提到奉献爱心、回馈社会,他呼吁更多有能力、有想法却苦于不知从何做起的企业家或其他热心人,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慈善之路可以走得更宽、走得更远。
3年多来,王华文的心中一直坚持着一个理念:只要我的脉搏还在跳动,我就会一直坚持走在慈善事业的大道上。而现在,在他的脑海里,正在筹备另一个爱心计划:以儿子的名字建立一所希望小学。虽然目前这个计划还未实现,但是他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因为慈善和爱心就是他心中最强大的动力!
王华文的爱心事迹屡屡见报,他都一份份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他说:“等我老了,这些就是我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它们都是用爱心铸造出来的无形资产!” 就他个人而言,他觉得,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财富是社会的,是大家的。财富越大,他就觉得责任越大。这种责任就是对大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他把这种责任当做自己的事业,一种与自己不可割舍的事业!
脉搏在跳动,爱心在延续,慈善在进行,所以王华文仍在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为之奉献,因为有一种爱心,叫做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