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中小企业的困局
一边是融资陷入困局,一边是人工、原材料等成本攀升;一边是企业招工难,一边是要不到土地盖不了厂房。中小企业多边受压,犹如三明治的夹心层——
丽水中小企业的困局
——丽水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调查(上篇)
本报记者 丁小伟 叶浩博
中小企业是丽水经济变化的晴雨表。多少年来,丽水民营经济在中国企业大潮中挺立潮头,在“小狗经济”为主的浙江丽水,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如鱼得水。但是今年以来,这种被全国视为中国经济典型风景的经济模式遭遇了多重危机:招工难,成本上涨,贷款难,电荒,土地制约,人才缺失……种种危机困扰着企业家,种种羁绊束缚企业发展,很多企业在加大投资和扩大生产后,甚至陷入了经营危机。
近段时间以来,本报记者深入丽水中小企业做了大量的调查和采访,进车间、厂房,和工人一起聊天,和企业家共话危机,了解丽水企业的闯与创,危与机。今天开始,本报经济周刊推出《丽水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调查》系列报道。
中小企业潮起潮落,政府因势利导,多种财税金融方案齐出,着力扶持。
自10月中旬国务院出台9大财税金融政策(又称“国九条”)扶持小微企业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10月31日又发布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的幅度,意在减轻小微企业流转税税负,继续给力中小企业发展。
但是我市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下,继续面临生存考验,丽水中小企业到底有多难?
最近,缙云县壶镇镇分管工业的副镇长邵东明忙着调研工业,他总结了五点企业困难:首先是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外围环境变化大,外贸需求明显萎缩,以壶镇主打的机械产品为例,从上半年的零库存到下半年的库存三四个月的货品;其次是资金偏紧,小企业普遍缺乏抵押物,银行只认抵押物,不轻易放贷;再次是用工紧张,整个壶镇的用工缺口在3000人到5000人左右,很多新厂刚刚投产却招不到工人;接着是用电紧张,最后是土地制约。壶镇的问题带有普遍性,我市其它地方的中小企业也一样存在类似问题。
治理洪水宜疏不宜堵,调理身体用药宜对不宜猛。治理当前丽水中小企业也是这个道理。
土地成为企业发展短板
走进浙江欧亿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的厂房,足可见空间的节约性。大概只有七八平方米的铁架上,有条理地陈列着数十种轴承的原料钢条,地上堆满了完成的轴承成品,工人面前是原料和机器,转身就是成品,除了加工时的动手空间外,基本就没有转身的余地。
欧亿公司总经理王华文领着台湾上银集团的客户参观厂房时,总不免有份尴尬:“看看我们的厂房吧,80多名工人挤在5亩土地的工厂里,连厕所都用来堆放原材料了!但我们厂房虽小,品牌名气却很大,产品质量更是全行业一等一的,别人做不了的超长轴承,是我们的技术长项。”
王华文绝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2010年是欧亿轴承最成功的一年,因为他把2006年才创办起来的年产值318万的小型企业办成了年销售4000来万的中型企业,自营出口37个国家和地区。进入2011年,企业的销售团队再创佳绩,仅9月份就实现销售327万,比2006年全年的产值还多。在品牌建设方面,欧亿在上海的高速公路边上立起了两座高炮广告牌,在杭州还有一座,名气与日俱增;在资金方面,公司基本实现零贷款运营,但仍有不少商业银行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在外贸方面,从原来的抢客户到现在的挑客户,欧亿在做大做强之后杜绝外贸“老赖”给公司带来不安定因素;在技术方面,欧亿仅9月份就申请8项专利,成功从劳动密集型企业慢慢转向为科技创新型企业。
一只狮子率领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无疑王华文就是一头狮子。在和台湾上银集团业务员的商业交涉中,王华文完全占据了主动。
尽管王华文说得挺热闹,但客户看到拥挤的厂房,密集堆放的原材料,不免还会心里打鼓:这个欧亿真能生产出符合外商严格要求的精密轴承吗?虽然企业早已驶上快车道,王华文的难言之隐——土地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短板。正所谓“成功是个别,湮没是常态”,不想在商海中被湮没的王华文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人力密集的“小狗经济”曾经为浙商立下汗马功劳,如今却带来了企业监管的难题。
“我们公司自然非常想实现精细化管理,但是没有更多的土地,欧亿的华丽转身难上加难,扩大企业业务也会遭遇瓶颈。”王华文并不是没有做过努力。在素有“关节轴承之乡”美誉的丽水,轴承协会的9家企业联合申请来的80亩未开发的富岭区块土地中,欧亿也拿到其中的8亩,但富岭区块的土地开发难救企业现时的需要,等欧亿员工进入新厂房,更不知是何年何月的事情了。
谁来续上企业资金链?
虽然丽水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出现温州民企那样严重的资金困局,但也明显感到贷款难。为了缓解中小型、微型企业的资金困局,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和税收扶持力度,确定了对这些企业信贷定向宽松的基调。
但即便如此,能不能解决企业遇到的现实困难呢?
“银行只会锦上添花,很少雪中送炭!”
浙江益圣菌物发展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吴庆其最近正在张罗给企业库房进行原材料备货。10月的灵芝大量上市。企业随行就市,面对暴涨30%价格的灵芝也要硬生生买断货源,因为错过今年的收购期,只能再等一年。“如果今年灵芝要有病虫害,企业就算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也会颗粒无收,那就要到外地高价购买,这就是我们这些用中药材入药的医药企业最需要资金的时候。”
吴庆其介绍说,为了确保资金链,益圣加入了工商银行旗
■本报记者 官伟 见习记者 戴昕律 摄
土地制约着欧亿公司发展空间。
企业用工缺口已成普遍现象。
原材料成本难控制已是事实。
融资难让企业难做大蛋糕。
下的“网贷通”业务。银行的1000万元资金由企业合理调拨,帮助企业及时收购到灵芝,建立生产基地和预防病虫害。
“但这些资金远远不够。我们建立一个生产基地需要的时间是两年以上(同一块土地两年出产一次灵芝),而且搞固定资产投资需要很多钱,仅遂昌和龙泉两地的基地建设就要1000万。银行的那些钱远远满足不了益圣的需求。”吴庆其认为,很多丽水的中小企业也有相同的问题,要发展要壮大,必须得到银行的全力支持,但大多银行放贷只是“锦上添花”,很少“雪中送炭”。他希望银行能改变到企业那里赚钱的想法,而转变成和企业一起赚钱,同担风险,大胆放贷,特别是对科技企业。
缙云县同成铸造厂是高能耗企业,现在还租着别人的厂房。虽然在同行业中效益领先,但这家企业太需要自己的厂房,不然以后的发展难免会走得步步惊心,但想建厂房必须贷款。
“我们企业早就想向银行贷款,但是国有银行不会关注我们这种小企业,小银行的利息又高得惊人。”同成铸造厂总经理汪元平用夸张的语气形容了小型商业银行一分三厘的利息简直就是为银行打工。
“我们都是做外贸代工产品的,为国外知名汽车品牌路虎和奔驰生产转向泵,利润在10个点以下,利润的大头都让外贸公司和国外企业赚去了。没钱建厂房,企业就办不大,就只能继续为外国人做嫁衣,赚点针线钱。”汪元平无奈地说。
原材料成本难控制
走进丽水欧科人造板有限公司,似乎感受到企业正处于初冬的萧瑟气氛中。“我们企业属于资源型企业,木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我们影响很大。以前上好的木材是每吨500元,今年是每吨600元。其它原料如甲醛,从原来每吨1400元到现在的每吨1600元,尿素等原料价格也都上涨,人工成本也是一样。”杨伟忠副总经理诉苦说,原材料涨价本来让企业经营压力就大,现在市场又陷入了寒冬。
受到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人们对房屋装修这块的消费萎缩,传递到产业链上游,就是需要木料的家具厂和装潢材料的需求锐减,产品一滞销,对价格就有影响。欧科目前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销售问题。杨伟忠看着厂区大门进入厂房的水泥路说,以前门庭若市,路上排满了来运木头的大货车;现在门可罗雀,道路上惟有景观树上掉落的枯叶,令人触景伤情。欧科公司的业务员满中国跑,也只能保证年产十七八万立方的产能,销售基本处于保本,从德国进口的设备很多时候都处于半开工状态。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在“熊霸全球”的宏观形势下,欧科公司的选择自然想尽量走“节流”路线,等市场好转,再想“开源”的方法。欧科已经动手将资本投向了安徽六安、亳州等地,开设工厂,招收员工,降低木材进价和运输成本,合理控制人工成本。成本控制住,销售价格才有回旋余地。
用工缺口是企业内伤
浙江嘉利工业有限公司的总务部长李治国,最近又踏上去云南招工的旅程,之前他已经成功从云南普洱市招收到20多名员工。
作为丽水经济开发区数一数二的用工企业,1000多名员工的嘉利工业以生产汽车车灯在丽水制造业里独树一帜,是丽水市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之一。
“但是就是在金九银十的生产旺季,我们的用工缺口仍然有百人之多,占企业总用工的10%。”李治国这位总务部长为了招工,把其它业务都放到了一边,专心致志干起了“招工办主任”。
“以前的工人都是自己找工厂,现在的工厂都要走南闯北去找员工了!”在李治国看来,丽水的地理劣势决定了嘉利不能像温州和宁波的企业一样顺利招到工人,必须走村下乡,自己去“招兵买马”。
起初,李治国通过劳动部门到文成、庆元等离丽水稍近的县市招工。可是当地农民工对企业的兴趣和忠诚度都不高,干不了半年就走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嘉利没有办法,拉长了自己的招工半径,湖南、湖北等中部省份也留下了老李招工的足迹。但是,常常是一场招聘会坐下来,企业空手而归,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
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和无数个青蛙接吻。李治国“接吻”了无数青蛙,终于在云南普洱市找到了自己的“王子”。“20多名员工对于我们企业来讲,是救订单的良药。”为自己能成功在云南省捡到的馅饼,李治国相当自豪,他表示这是对自己辛勤工作,深入农村的一种奖赏。但企业内伤很重,用工缺口一直在百人左右,这将是企业效益的关键保证,为此,他将继续奋斗。
有个德国电影,叫《罗拉,快跑!》,拍得不错。说的是一个叫罗拉的女孩,在同一段时间内,她频繁返回时间原点,重新选择不同的方式,屡历失败,最终完成任务。李治国无疑就是这个罗拉。
李治国招工历程很辛苦,在接下去的20天里,他又将踏上行程,背上行囊,走入中国的西南边陲。